当前位置: 首页 > 学生工作 > 正文
心理小百科:损失厌恶效应
发布时间:2025-03-24 16:59   作者:李浩   来源:   浏览次数:

一、损失厌恶效应概念

损失厌恶效应是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,指的是人们在面对同等程度的收益和损失时,对损失的敏感程度远远高于对收益的敏感程度。人们对失去已拥有或潜在拥有的事物所带来的痛苦感受,要远远超过获得同等价值的事物所带来的愉悦感。例如,同学们考试失利后的沮丧常比考试成功的喜悦更持久。

、损失厌恶效应应用

1.目标激励与损失警醒

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运用 “损失厌恶” 反向激励自己。例如,鼓励同学们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,并将未达成目标视为一种重大损失。可以制定详细的每日或每周学习计划,一旦当天或当周计划未完成,就想象自己失去了宝贵的知识积累时间、离奖学金或保研资格更远了一步。这种对 “损失” 的警醒会促使同学们克服拖延,增强学习动力。同时,当同学们取得阶段性小成就时,比如按时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论文,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,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收益,逐步平衡损失厌恶带来的心理偏差。

2.冲突损失与收益积累

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可以开展相关讲座或团体辅导活动,帮助同学们认识到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。当同学们与他人产生冲突时,引导他们思考冲动处理可能带来的损失,如失去多年的好友、在班级里留下不好的口碑等。鼓励同学们在情绪激动时先深呼吸,冷静几分钟,权衡利弊后再行动。另外,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参与社交活动,每次新结识一个朋友,就记录下这次交流带来的有趣体验或新的知识收获,将其视为实实在在的 “收益”,慢慢改变对社交得失的固有认知。

3.尝试新方向与应对挑战

职业指导老师可组织模拟面试、职业规划大赛等活动,让同学们在实践中体验不同选择带来的结果。对于那些因害怕职业转型失败而不敢尝试新方向的同学,引导他们分析坚守现状可能面临的损失,如行业衰退导致的就业困难、个人技能单一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等。同时,展示成功转型案例,让同学们看到勇敢迈出第一步所带来的巨大收益,减轻他们对未知的恐惧。

4.习惯培养与挫折转化

比如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,当想要熬夜刷手机时,提醒自己这是在损耗身体健康、第二天的学习精力,把这种不良行为视为一种 “损失”。而每天早起锻炼、规律饮食,感受身体状态的提升,将之当作 “收益”。遇到困难挫折时,不要只沉浸在失败的痛苦中,而是列出从这次经历中学到的经验教训,把挫折转化为成长的 “收益”,弱化损失带来的负面影响。

总而言之,损失厌恶效应虽揭示了人性中对损失的敏感倾向,但只要我们合理利用,就能将其转化为同学们心理健康成长的助推器。通过学校、教师、心理健康专业人员以及同学们自身的共同努力,让这一理论知识落地生根,帮助同学们在青春的征程上扬帆远航,拥有积极乐观、坚韧不拔的心理品质,去迎接未来的种种挑战。